景区介绍
上禅堂,原名“景德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年)玉林国师徒弟宗衍重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住持僧忝石扩建观音殿。王文僖公赠额“秀观云林”。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兵燹。同治初年1862年)住持僧开泰募款重建。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由清镛禅师续建万佛楼。1925年住持僧霞光,因其慈善有功,倪前知事赠额“佛国元勋”。1928年住持僧志芳重修大殿,安单接众,遂成为与百岁宫、东崖禅寺、祗园寺、甘露寺、莲花寺、乐善寺等九华山七大丛林之一。1933年再修大殿。1944一1953年达隆。则霞安慧先后任住持。1957年因僧人不慎失火,观音殿部分毁于火灾。1987年重修,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金钱树,在祗园寺和上禅堂各存一棵。树木挺直,干黑叶青,春天长出青翠的长叶,夏时枝上又长出细条,好象一串金钱,或二三枚一串,或五六枚一串,最多的达十几枚一串。到了秋天,钱串由青变黄挂满树干,故称金钱树。据传李白扶杖沽酒,杖头挂着酒钱,高山没有酒肆,于是用天池的水就地酿酒。他将手杖植于金沙泉边,不料手杖竟长成枝叶扶疏的金钱树,铜钱也变成树叶,到秋后金光闪闪,宛若铜钱,故又叫太白钱。这种树在外很少见,九华山也不多,所以称九华一宝。上禅堂,林泉衬托,水景交溶,庙宇华丽。又有宝树名泉可供游人欣赏、品尝、令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清代音韵学家周斌有感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曾在此修纂《九华山志》,并有《咏上禅堂七律一首》赞曰:“禅堂玲珑巧构思,九华一曲擅幽奇。轩环水石屏三面,窗展云山画四时。钱树落花仙买酒,金沙涵月佛咏诗。此间好借维摩塌,染笔挥琴事事宜。”可是虽然上禅堂风景宜人,位置独绝。但自开放以来因为没有僧团去常住管理,所以,也就日渐破落了。佛光普照,禅堂重辉。在2000年,由九华山佛教协会礼请原九华山佛学院副院长上果下卓法师重整伽蓝宝刹。在上果下卓法师的领众熏修下,上禅堂又焕发出本有的内涵。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