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导览

景区等级

5A景区
4A景区
3A景区
度假区

地区导航

按省份浏览
按城市浏览
十大景区

快速导航

返回首页
资源列表
热门推荐

頔塘故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风光 0.0 分

景区介绍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頔塘是太湖南岸一项规模庞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对研究古代水利史、航运史和沿岸社会经济发展史具有意义。它与太湖溇港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水网,把东西苕溪下泄的湍急水流逐渐分流至大大小小的河港之中,既减轻旱涝之灾,又灌溉了浙北地区数万顷农田,它是太湖流域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有研究者将其比肩于郑国渠、都江堰。頔塘及太湖溇港的开挖是我国水利史上值得浓笔重彩描绘的壮举,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頔塘故道(因新中国成立后于南浔镇北开挖新航道而得以保留的,自南浔西栅祇园寺旧址始至南浔东栅分水墩的,全段均为砖石护坡,间有多处河埠及支流,总长约为1.8公里)则是頔塘分流下来的运河河道“活化石”,是运河水利工程、航运、南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頔塘是一条重要的水道,由于同京杭大运河相接而达北京,北上可进入长江,近代又与长湖申航道相接,成为通往上海市的要津。頔塘的开筑,方便了农业发展、物资聚集、经济交流和商旅往返,对沿途的湖州、南浔、震泽、平望等市镇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南浔自南宋淳佑季年建镇开始,以頔塘为中心,称镇内頔塘为东西市河。官衙、民居均沿市河两岸而建。頔塘历史沿革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吴兴太守殷康主持开凿,旁溉田千顷,以地多芦荻而得名。东晋末年,太守沈嘉重浚,改名吴兴塘,沿用至唐朝。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乌程令严谋达对荻塘全段进行疏浚。唐广德年间(763-764年)湖州刺史卢幼平增修。唐贞元八年(792年)于頔任湖州刺史,组织民力重修荻塘,达到“缮完堤防,疏凿畎浍,列树以表道,决水以溉田”,民颂其德,故名“頔塘”。唐元和中(812年前后)湖州刺史薛戌浚塘百余里;其后,刺史孙储又加增修。宋庆历中(1044-1045年)“诏有司修頔塘,通湖州,凡九十里”。宋治平三年(1066年)“始叠石为岸,拥土为塘”。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乌程知县杨应聘筑东塘。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湖州知府陈幼学重修頔塘,“甃以青石,尤资坚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修頔塘。清雍正六年(1728年),湖州知府唐绍祖重修东塘(即頔塘),总督李卫“动帑委员修石塘,自东门起至江南震泽县七十里,并集民备土筑塘”。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邑侯杨绍霆“奉檄劝修圩岸” ,“经始于三月甲子,工成五月乙亥,资费万金”,有碑《南浔重修东塘碑记》,同治年间又有重筑石桥的记录。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修筑頔塘。1951年,疏浚頔塘南浔市河段。1954年至1955年秋,完成頔塘南浔段河道改线工程。1997年8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浔镇: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浙江
景区位置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
0.0 / 5
排序:
筛选:

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

景区等级

5A景区
国家最高等级景区
4A景区
国家优秀景区
3A景区
国家良好景区
度假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地区导航

浙江
查看浙江所有景区
湖州
查看湖州所有景区
湖州十大景区
查看该地区十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