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导览

景区等级

5A景区
4A景区
3A景区
度假区

地区导航

按省份浏览
按城市浏览
十大景区

快速导航

返回首页
资源列表
热门推荐

景区介绍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嵩寮岩园区位于金安区东河口镇境内。北起塘连堰,南至朱家祠堂――东河口公路,东连香炉石,西接猫岩。海拔范围90~15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0′16″~116°30′56″,北纬31°25′27″~31°26′02″,面积约1平方公里。嵩寮岩园区为一丹霞地貌景观区。在距今约1.5~1.7亿年的侏罗纪中期,园区处于一湖相盆地中,盆地外围风化剥蚀的大量碎屑物质,通过流水带至盆地中沉积下来,形成了厚度大于2000米的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和砾岩。大约从6500万年至今,园区在随地壳上升的过程中遭受风化剥蚀、流水侵蚀、湖水浪蚀、溶蚀、差异风化等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特有的岩洞、单面山等丹霞地貌景观。最为典型的当数双蟾石及可容纳数百人的岩洞,洞内岩石如蜂房燕穴、千奇百怪,具有重要的科研、观赏价值。1887年(清朝光绪十三年)11月9日,朱蕴山诞生在安徽省六安县东两河口嵩嶚崖朱家后院。嵩嶚崖是一个离六安城南80里的偏僻山村。古称石屋为嵩嶚。据《汉语大字典》载,嵩1、大而高。《释名·释山》:“嵩,山大而高。”《广韵东韵》:“嵩,山高也。”2、泛指高大。《尔雅·释诂上》:“嵩,高也”;嶚,山高貌;崖,1、山或高地的边缘;2、水边高岸。以“嵩嶚崖”三字作地名,足见其山势之高大陡峭了。“众山皆拱笏,玲珑鬼为工。”嵩嶚崖由两崖构成,中间为一道冲田,两崖突兀对视,分立于东西两山,似一对隔冲相望的恋人,又像卧伏山中的两只虎豹。当地人为这两崖起了个美丽的名字:雄雌双蟾。崖上光滑圆润,寸草不生,褐如鲫鱼脊背一般。山势雄峻、突兀峥嵘,气象万千、风光秀美,鬼斧神工、巧如天造。“嵩嶚泻乱”,古为六安州八景之一。嵩嶚崖早在汉代就已名闻海内。据《史记·武帝本纪》等史载:汉武帝刘彻平定淮南、衡山之乱后,为安抚淮南等域,并树皇威,于公元前106年,亲临潜地(即今霍山域)巡狩,并游南岳山,策封此山为“副南岳。”还两次登临复览山,又手指一山赞其峻美。“复览山”,“指封山”由此得名。最后游历嵩嶚崖,封嵩嶚崖为“江南第一崖”。东崖为石实山,传说为雄山,有小径直通其上;西崖为雌山,崖腹中有一巨大洞穴,状若“偃月”。其左侧有“龙潭天池”,右侧有“滴水沟”。纵观四周,自然环境十分幽雅。极目远眺,览千山耸翠,万壑排达,郁郁葱葱;遥想亘古,听一寺禅音,两声暮鼓,绕绕萦萦。古树森森,松涛滚滚。春来草长莺飞,芝兰复郁;杜鹃流丹,花气袭人;夏来飞泉流瀑,荷花映碧,鹰翔夕照,蛙鸣如奏;秋来江枫如染,丹桂飘香,几声暮鼓,一缕炊烟,夏显嵩嶚之空寂与清幽;冬来白雪皑皑,漫天皆白,冰封大地,真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嵩嶚崖又俨然成了一个白雪王国。洞顶奇秀,有天然生就的形态回异的图案和花纹,或如彩云,或如翔鸿,惟妙惟肖,愰如腾动;像珍珠,像葡萄,出神入化,蔚为壮观;四壁怪石,面目狰狞,“怒吼如猛虎状”,人立石前,似可听到虎狼之吼;临洞门左前方,有两悬石最奇,“状如片月出云中”,一大一小,一厚一薄,敲击之下,铿然作响,一脆一浑,一浊一清。浑厚重浊者,云“石鼓”,至今犹在;清脆远播者,素称“石锣”。在右侧石壁上,有一奇特洞穴,一处点灯,七处流光,人称“七星灯”是也。在它的右前方洞顶上,有一块约二尺见方凹陷下去的地方,即是“嵩嶚泻乳”的泻乳所在。传说在很久以前,从崖缝中滴下的白色液体,长年不断,汩汩淙淙。因其从石中流出,色似人乳,故名“石乳”。它既是可口的饮料,除供僧人膳用、游人品尝外,又可当点灯油,“七星灯”就是用它作燃料。因“石乳”可供“七星灯”长点不熄,故名“长明灯”。《六安州志》对此有“石乳澌溅”的记载。明朝-杨四知在《嵩嶚游记》中也有这样的描述:“石乳淙淙,随风飘拂,行君以面承之,冷泌肌里,清洽眉宇。”崖洞大且深,可容千人,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唐代以后,洞内建有“释子宫”。经落马岭、飞虹桥,到达洞前,透过萝蒲竹桧,隐约可见唐代以前的云居寺天花幔幢雕饰。云居寺三尊大佛供其上,十八罗汉列两旁,气象森严。善男信女,顶礼膜拜,香火不断,梵音不绝。寺内留有先人楹联一副,挂在墙上。上联是:何妙相更庄严望洞天渺渺快乐无边只为那大德广生悠悠济物;下联为:此尘缘俱尽了叹世事茫茫都归幻梦堪笑他名缰利锁碌碌劳人。这楹联诠释了佛家“四大皆空”的理念。正因如此,嵩嶚崖成为了江南胜景,引来了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僧人居士、善男信女、百姓学子,面对嵩嶚崖胜景佳境,佛国净土,思潮澎湃,欣然命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华彩诗章。据《六安州志》载,唐朝咸通年间,著名诗人皮日休曾漫游六安、霍山,两次游览嵩嶚崖北雪峰崖上的云居寺。第二次来,写有《过云居院玄福上人旧居》诗一首。其诗为:重到云居独悄然,隔窗窥影尚疑禅。石逢野老来听法,犹见邻僧为引泉。龛上已生新石耳,壁间空带旧茶烟。南宗弟子时时到,泣把山花奠几筵。金朝汤良臣在“释子宫”留有题刻“松嶚胜概”四个大字。“桃源路”三字,相传为南宋淳熙年间詹解元所书。“空中楼阁疑无地,洞里云霞别有天。”这副楹联道尽其中秀色。杨四知在《嵩嶚游记》中曾这样记述:“须臾,一僧烟霭中逶迤迎往,过飞虹桥始至崖。”这也是盛赞嵩嶚崖清幽之美的佳句。由此可见,它是六安文化开化较早的地方之一。在嵩嶚崖这一带居住生息的,大多是朱氏后裔。其祖先是歙州茶院(徽州篁村)人。元朝末年,方国珍起议,朝廷清剿,滥杀无辜。为躲避战乱,茶院朱氏第八世孙朱小一携家渡江北上,来到六安嵩嶚崖。当时,“吾六为皋陶故国,风教攸殊。自古之托处其间者不一而足。如伊川之程、濂溪之周、横渠之张、眉山之苏,无不聚族于斯。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安徽
景区位置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
0.0 / 5
排序:
筛选:

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

景区等级

5A景区
国家最高等级景区
4A景区
国家优秀景区
3A景区
国家良好景区
度假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地区导航

安徽
查看安徽所有景区
六安
查看六安所有景区
六安十大景区
查看该地区十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