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介绍
梅守福 薛丽芬盈盈春水欲洗天,村里人家镜里悬。春草岸平三月雨,绿杨堤锁一湖烟。 这首小诗描绘的不是杭州的西湖,也不是武汉的东湖,而是蕲春县蕲州镇的雨湖。 天下之湖皆雨湖,无雨怎成湖?然而独有蕲州以“雨湖”冠之。雨湖蓄雨于城东南,阔水纤堤,曲折回环,方圆三十余里清波含烟,汇纳迎山、凤凰山、十八盘山之雨于一湖。东邻赤东湖,西接长江水,江湖之间群山起伏,林木葱郁,水碧山青。可谓山重重,水涟涟,斜风细柳栖白鹭,一湖微澜烟雾中。 雨湖,原名诸家湖,意即周围诸家渔民均可在湖中自由捕鱼。可是,1445年,明朝皇室荆宪王朱瞻岗从建昌(今四川西昌)迁来蕲州,品尝了雨湖鲫鱼说,山珍海味,比不上诸家湖的鲫鱼美。于是派人将湖中水草捞到船上,装上半船水,再把雨湖鲫鱼捉进船仓,走长江,过运河,进贡给皇帝。皇帝一高兴,就把诸家湖封为“御湖”。人们下湖捕鱼的时候从此便受到种种限制,老百姓还是不叫“御湖”,而叫“雨湖”。 雨湖又名青林湖。湖是水家乡,水是鱼世界。雨湖的鱼,首推鲫鱼,三斤重,背脊草青,腮边金黄,中国南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经典《水经注》中记载:“青林湖鲫鱼,大二尺,食之鲜美,辟寒暑。” 这雨湖鲫鱼比一般鲫鱼肥大,它脊背草青,腮边金黄,大约两三斤重一尾,通常的也有一斤半左右。究其原因,据说这湖底有甘泉浸润,所生长水草四季常绿;再则“雨湖”水活,水涨湖水排入长江,水退有周围众湖水补充。所以,雨湖的鲫鱼体肥色青,肉厚味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能“温中下气,和胃补虚,滋阴降火”,此评远比皇帝英明得多。 雨湖多堤,堤上生树,桃红李白,垂柳拂风,鹤翔鱼跃,红荷映日。堤又连着台地,著名台地有蟹子地、兔儿地、王宣村、竹林村、四祖寺、钵莲庵,纵横交错的湖堤将诸台地贯连,雨湖便多了幽深的去处。雨湖收藏的人文历史片断,便隐含在永远的湖波之上。爱雨湖者不计其数,至爱者应首推李时珍。先生将自己的父母、兄嫂先后葬于雨湖之滨,他临终前,亦嘱咐儿子将自己和夫人入地葬于父母墓侧,在雨湖之上长眠。李时珍乃蕲州东长街瓦硝坝人,14岁考中秀才,后三次乡试未第,遂师从父亲李闻言学医。李时珍35岁始着手编写《本草纲目》,嘉庆38年(公元1559年),李时珍以一副“附子和气汤”治好了荆王府富顺王子的病,且让富顺王一家父子和气,一方治二疾,医名大噪。44岁那年,他在雨湖北岸的红花园建居,红花园因广植石榴而得名。新居取名为过所馆,引伸于《诗经》“考般在阿,硕人之过”,李时珍又取号“濒湖山人”,世称李濒湖,自此在雨湖之滨开始著述与研究。 在雨湖,李时珍曾经写下了《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和文学作品《诗话》,但给雨湖带来永世声誉的却是科学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190万字,综合利用800种书籍,直接引用文献达758部,“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攸关,靡不备采”。全书凡16部52卷,写作时间长达27年。达尔文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20世纪80年代后人在雨湖之滨建起了李时珍陵园和百草药园。陵园与村庄,皆隐匿于葱郁的竹木丛林之中,翠绿欲滴,白鹤翩飞,斑鸠咕咕,鸡啼犬吠,湖色山光仍从容。 雨湖,总是神奇的湖。李时珍去世27年后,顾景星来到雨湖之滨,他是第一个写作《李时珍传》的人。同是出生在东长街的顾景星,经历过张献忠起义军的劫后余生,因不满南明小朝廷的昏庸,愤而辞官归隐雨湖边,结白茅为庐,自号“白茅堂”,支石板为桌,食野菜,饮藜羹,悉心攻读写作。撰写了《黄公说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重要著作,现保持完整的有《白茅堂集》46卷,是由曹雪芹祖父曹寅捐资刊刻。 雨湖的文化底蕴莫测高深。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曾到雨湖畔的凤凰山游历,至今凤凰山下还有一个名叫白甫冲的地方,就是为纪念他们而命名的。为此,清朝有个名叫程道中的蕲州文人还写了一首诗:“凤凰台下路,一径绕孤城。李杜曾至此,青山纪为名。” 更为令人惊奇的考证是,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成书于雨湖之滨。当时的吴承恩,科举失意,做着一个小官,却又被朝廷发落到荆王府当了一名“纪善”,职责是向亲王劝善陈恶,兼作王宫中的教师。吴承恩在蕲州荆王府呆了两年,与昭化寺的大小和尚结识,并浏览了寺里的石刻碑铭。据李时珍的老师顾问所撰《荆王重修昭化寺碑》碑文记载:“昔成化时,有僧悟空,悦其山明水秀,结草为庵,朝夕颂经,坚守法戒。”这位名叫悟空的和尚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吴承恩,以致后来吴承恩将他的名字写入了自己的不朽著作《西游记》中,并成为故事的主人翁。吴承恩游历了蕲州的山水名胜,对蕲州情有独钟,《西游记》中的地名,如麒麟山、凤凰山、豹头山、狮子洞、莲花洞、竹节山、宝林寺等佛地仙境,都可以在蕲州境内找到同名同景。 荆王府、昭化寺、莲蓬咀、老龙潭、四祖寺、钵莲庵、玄妙观、凤麓书院、阳明书院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