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介绍
白云禅寺位于河南省民权县西南20公里处的龙山晚期文化遗址上。民权、睢县、杞县三县结合部。坐落于尹店乡白云寺村。白云禅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年)。始叫观音堂,又名白衣庵。唐开元十四年,由四世方丈一明和尚重建,时值夏秋交替,烈日暴晒,万里无云,工匠们施工难耐酷暑,一明方丈望空祈祷,遂有白云遮日,天天如此,直至竣工,祥云散去,故改名为白云禅寺。白云禅寺在1300多年的历史上,历经兵火战乱,社会变革,磨难重重,但香火始终未断,经受了毁坏、再建、再毁坏、再复建的曲折历程。唐、宋、元、明、清代高僧大都逐年复建、扩建、规模恢弘。特别是清顺治皇帝出家,康熙寻父,三下白云寺,亲笔御书,树碑铭记。从此,白云禅寺名声大振。当时又有31世方丈佛定-主持寺务工作,该寺得以迅猛发展,是白云禅寺空前发展的鼎盛阶段。寺院占地达到了546亩,庙地700余亩,建筑5000多间,僧众达1250人,-为皇家寺院。是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四大古刹之一。建国后,白云禅寺受到政府和多方呵护,尽管如此,文革期间仍受到了冲击。围墙被扒掉,猪、羊、鸡、鸭乱跑,房倒屋塌,污水熏天。几座大殿已被粮店、学校、土产门市部、副食品商店等单位占领。各种佛塑像、珍贵文物被破坏已尽,昔日盛况已荡然无存。时局稳定后,上级及时派来了印法老和尚主持寺务工作。印法大师到此后,不顾当时八十余岁的高龄,四处奔波,历尽寒暑,募化筹资,投资千余万元,对整个寺院进行了整修。几个大殿修葺一新,使寺院重新焕发了生机。整修后的寺院异彩纷呈,闪闪夺目。白云禅寺现占地百余亩,坐北朝南,寺门雄伟。-“白云禅寺”四个大字。中轴线上一次为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右侧是养心殿,后左侧是禅堂,禅堂左右是厢房。整体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均系清代建筑。白云禅寺大雄宝殿的屋脊,朝阳的一面是滚龙脊,背阴的一面是舞凤脊,这是区别于其他寺院的主要特点。是皇家寺院的显著标志之一。位于白云禅寺内后侧有一个精致的小院落,这里是印法老和尚清修的地方。小院门里那个闪门,两边刻有两条龙,这个闪门从古至今,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只有皇帝才能有福分从这扇门下通过,所以这个闪门已经有几百年没人从这里出入了。印法大师现住这里,他住的床就是顺治皇帝出家白云禅寺时所住的床。这些都是皇家寺院的重要见证物。大雄宝殿背后墙有康熙皇帝亲笔御书“朲寘”二字(同音“认知”),意思是殿堂要保持安静,严守戒规。清朝时文武百官到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白云禅寺还有很多珍贵稀少的历史文物,如“铁锅槐”、“经幢”、“佛公灵塔”、“照泉”、康熙亲笔“當、堂、常、赏”碑、“井0木”、鲁班帮建“藏经楼”、“韦陀托钵化缘”等等。现有缅甸雪化玉佛60余尊,居河南首位。且美妙绝伦,堪称国宝。该寺是豫东地区保存完好的最大的古建筑群,现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云禅寺的佛乐是佛教寺院的一绝,其历史悠久,名扬天下,享誉国外。建国十周年庆典时,该寺的佛乐赴京进行表演,受到老一辈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赢得广泛赞誉。其乐器主要有:笙、管、笛、筹,其中“筹”较为罕见。似笛别箫,兼有笛声之悠扬,箫声之委婉。当时吹箫好手释隆江,距10米远就能吹灭燃烧的蜡烛。他带队参加县、省、京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一、二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他们的节目。后隆江调开封相国寺,被聘为乐师。聆听他老人所吹奏的佛乐有腾云驾雾、飘入仙境之快感。被誉为“世界之绝唱,佛家之仙乐”。曾被德国制成了光盘。改革开放以来,白云禅寺被国家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印法老和尚进院住持佛法,中兴白云,不畏艰难,曾三赴缅甸,五去泰国请玉佛,修寮房,为寺院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傅作义的伯母傅凤英(-军长太太)捐款30万美元支持印法老和尚请进大量玉佛(60尊),其中一尊两吨多重,3.2米长的雪花卧佛,价值百万美元,是国内最大的卧佛。其光彩绝伦,雕工精细,形态动人,是稀世珍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年古刹白云禅寺是中原四大名寺之一,少林寺占据了五岳之一的嵩山,白马寺占据了九朝古都洛阳,相国寺占据了七朝古都开封,只有白云禅寺位于平淡无奇的小乡村里。一千多年来,袅袅香火升,悠悠钟声扬,不仅香火始终未断,且日渐旺盛,这一切为这座古寺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如今的白云禅寺已初步恢复了当年的繁荣景象。每天都举行庄重的佛事,钟鼓之声响彻天际,经声佛乐经久不息,游人、香客络绎不绝。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寺院,必将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承,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佛公灵塔经幢(又名多宝塔)寺内东北五十米处有座“佛灵公塔”。砖石结构。高4米,楼阁式,三级六棱形须弥座。塔正面阴刻楷书“佛公灵塔”,“佛洞宗三十一式佛公大和尚”十六字。塔身还刻有门、窗、花、鸟、虫、草、兽等。此塔玲珑小巧、雕工精细、潇洒秀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塔是为纪念佛定方丈而修建的。佛定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著名的大和尚,对白云禅寺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佛定来到荒废已久的白云禅寺。进寺以后,他云游四方,讲经说法,南邻江汉,北至幽燕。远近信善者,或奉粟帛,以充衣食,或供木石以供修造。当时的归德知府也深感其佛法深广,捐官银两千两、私银五百两资助修建白云禅寺。当时朝廷信奉佛教,里里有佛寺,户户有观音,中国佛教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白云禅寺最辉煌的时期。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七十五岁的佛定和尚在最后一次南游江淮以后回到白云禅寺。这年八月佛定和尚在香堂沐浴后圆寂。佛定圆寂后,河南布政使牟钦元亲自为他写了塔铭。这就是佛定的灵塔。佛定圆寂后就归葬在这里。后被世人尊称“三大神僧”。号之“南济公、北圆通、中佛定”。康熙对佛定大和尚十分敬重。他第二次到白云禅寺想父子见面团圆,但没想到父亲外出朝山云游去了,又不知去向。康熙向佛定主持道出了隐衷,并拜佛定为师,又亲笔御书“當、堂、常、赏”四个字,以示奖赏。白云禅寺的大雄宝殿后面,有一经幢(又称多宝塔),高四米,九级六棱,青石雕刻。塔身刻有众僧拜佛图,六僧鼓乐诵经图、《提婆呵》-、一佛图及日、月、鹤、莲花等。刻工精细,古朴大方。这座多宝塔是康熙年间南阳一位姓彭的居士捐款修建。顺治皇帝圆寂后就归葬在其下面。为什么叫“多宝塔”?其上面六面都有佛,每个里面一尊佛像,其下面当中是心经,下面是僧人鼓乐图,所以其塔佛、法、僧都有,也是佛家三宝,多宝塔因此而得名。多宝塔后是清朝开国皇帝顺治舒情偈:“十八年来不自由,征南战北几时休。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哪管千秋与万代,脱去龙袍换袈裟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