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介绍
梓潼县上清观,又名灌沟寺,亦作观沟寺,位于东石乡油坪村1、4组,坐西向东,创始于隋开皇,重建于明成化,毁于崇祯后,再逐渐兴盛于清代康雍乾道。现存古迹以清代四合院古建为主体,兼紫荆、蒙泉和明代摩崖等名胜。1990年11月,被公布为县保,2009年7月,被公布为市保,2012年7月被公布为省保。咸丰《梓潼县志》载:“上清观,县南二十五里,明成化间创。国朝雍正间,邑令刘应鼎重建。观旁有蒙泉,引溉田数亩,石碣刻‘蒙泉’二大字。邑令梁继德莅任,岁大旱,祷于此,甘霖大沛,得雨三日。”又:“蒙泉,县南二十五里,岁旱祈祷立应。”一.上清观山门上清观四合院由正殿、戏楼和左右厢房等组成,建筑面积666平方米,占地面积923平方米。戏楼下层向外开山门,额悬“上清观”横匾一道,由梓潼张玮书于丙戌年。面阔九间,设廊,宽2.31米,墙体下部用三层条石砌成,高0.9米,檐柱带木质,计10根,中间两根是通顶方石柱,刻三联,其一:“山有水则秀,听幽咽泉流,响彻太清长夜月;地以人而灵,缅汪洋帝德,光耀天上文昌星。”其二:“此间有痩竹高梧,愿感物兴怀同领清幽;其地邻廉泉让水,欣顾名思义尽洗嚣尘。”其三:“人间孝友推张仲;天下文章仰福星。道光辛丑;众姓弟子敬献。”二.上清观戏楼戏楼坐东向西,两层,面阔三间,进深11檩,单檐歇山造,呈凸形平面布局,建筑面积118.36平方米。下层高2.15米,由18根方石柱支撑。葫芦宝顶,鸱吻吞脊,翼角飞翘,脊饰有瑞兽祥花、戏剧人物、神仙以及三羊、耕牛等。悬柱联两副,内联:未必名山隐高士;何如此地求长生。外联:欲除烦恼须无我;想求安乐莫贪心。台中屏风画麒麟,马门上悬“出将”、“入相”小匾。后部添设小阁,云“魁星楼”,置飞来椅。檩书:大清道光三十年(1850)岁次庚戌季秋月望五日谷旦。梁架书:经修总领:宋银、孙正荣、生员宋履谦、陈国隆、陈国体、吏员陈玉书、陈金、宋映修、宋燿、白永贵、宋仲修、孙文、宋永珍、殷明中、工师吴会元;陈德万、陈国福、陈国富、宋文英、孙治荣、宋万川、宋万珍、经书孙鑑、高登第、宋学仕、孙柱、李芳、文员宋嘉修。建修乐楼住持:丁恒、静修。佾生岳秀祥。又书:天封寺僧会司丁悟徒本善孙圆庆圆会圆诚重孙觉定,各祈佛法常兴;天封寺大戒比丘僧宗贤徒住持丁恒孙本灵本裕重孙圆秀,宗光侄囗智孙本囗,静修徒了性孙本崇共冀山门镇静。谨题。戏楼左右接悬山顶屋,背外面里,呈凸形立面,通面阔30.7米,通进深12.6米。据道光11年岳考祥《重修上清观募化碑志》,该戏楼创建于道光十一年。据脊檩墨书,修建于道光三十年。据现代庙史碑,民国二十六年有维修,2005年再次维修。三.上清观三清正殿及南北厢房上清观的正殿是三清大殿,坐西向东,通面阔五间26米,通进深三间9.1米。设前廊。三清殿居中占三间,右连武圣宫,左接文昌殿。素面台基,踏道九级,单檐歇山顶,火珠宝顶,上置一铁铸“寿”字,两侧脊兽各四,均龙形。三清殿建筑面积175.5平方米,三面是夯土墙,殿内梁架两副,抬梁式,五架四步后接二步,前廊二步出挑一步,前后用三柱。檐柱下为抱鼓石柱础,其余为高0.98米许的高柱础。檐柱、内柱上绘旋子彩画。檩书:雍正十二年太簇月建立;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月重修。缺字及梁上墨书不清,似涂抹,待细考。殿前紫荆树,树围1.68米,高3.7米,干枝一分为三,再分至十几,高比殿宇。树旁立碑,号称“树龄约1100年”,传曾有人欲百万求之而不得。据庙内清碑及县志,上清观创自隋朝开皇年间,明成化重建,毁于崇祯年间的战乱。清康熙五十五年,梓潼知县刘应鼎倡议重修,宋、陈二公总领,雍正十二年竣工,道光年间曾多次培修。三清殿南北厢房各五间,通面阔19.3米,进深各两间,通进深8.5米,单檐悬山顶,木结构,楼檐下设悬空回廊。檩、梁书:1.大清乾隆卅一年岁次丙戌孟冬月十五日建修;大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仲春月十四日重修。2.总理经修首事: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