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介绍
八庙山位于四川省平昌县石垭乡场镇东南面,依靠罐子山和阴阳山并行向南延伸至板桥河的九道拐,与达州市的北山乡隔河相望。西南侧至电叉河沟的大岩嵌与青凤乡的佛尔堂隔河相对。西侧在阳雀岭山下沿刘家溪与青凤乡龙井村陈家扁相隔。主要由鹤项颈,观母岩,砖儿坟,牛叉丫,团包梁,姚家坝,来凤大坝(旧称夏房坝)缸家坡,阳雀岭,罗乐坝(指罗乐东坝)等组成,绵延十余里。占据本乡罗坝村,向阳村部分来凤村全部面积,地势较阴阳山相对低缓,陡崖相对较少,山顶面积相对较少,不像阴阳山那样沟壑纵横,曲折幽深乱石堆积。但其秀美之态则不亚于阴阳山。八庙山的两侧山下都有比较平坦的坝子,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主要的村民聚居区,如向阳村的姚家坝,罗乐村的罗乐坝,来凤村的夏房坝(旧称)。整个山顶没有像阴阳山那样有一条纵贯山间的大道,只是在一些山丫间有几条横穿的山间小道,便于山岭两边的人们来往,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来凤,向阳两村联合修建了一条机耕道,联通石垭场,在阳雀岭的南侧分支各通本村院户。2007年又在国家的资助下,本地党员,干部,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将其原道改建成乡村水泥路。关于八庙山的名字来源,民间有三种说法: 一是:在八庙山的四周-,其附近过去分布有八个寺庙(不包括中心团包梁的八庙山.山神庙。因为在过去的风水学说上,中间表示朝堂,四方表示乡野,取其四野朝堂之义。)。现在已知的有五个,它们分别是三清庙,梓潼庙,龙童庙,二郎庙,观音庙(均在石垭境内)其余三个不得而知,现年八十七岁的老人李德伍说北山境内有两个,青凤境内一个,名字他记不清楚,有待查证。这种说法似乎合符情理。二是:八庙山是当地人们口传有误,本名八面山,取名来源于该山在向阳村境内衍生了八面子山,故称之谓“八面山”,但因四周确实多庙,在过去,寺庙乃朝堂社稷之象征,数字“8”又象征吉祥,发达,昌旺。所以人们一直习惯于叫“八庙山”。第三种说法是:传说“八仙”在草坝梁上的牛叉丫顶聚会,被这里四面八方的秀美景色迷住,原计划只呆一天,后来决定要留在这里劳动八天,每人都要在八天时间内在此山四周各自修建一座庙来护卫这座秀美的大山。最后他们0完成了这项计划,后人为了怀念这八位神仙所修的这八座庙,故叫此山为八庙山。不管哪种说法正确与否,它们都为这座神奇的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八庙山区一带的向阳村,来凤村,罗坝村至今还存留着大量的古墓群,其碑文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希望相关文物,文化部门引起注意,加强保护。《中华民国陆军第二十一军军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左方兵团:三月十五日开始攻击,范绍增令范楠煊旅进占王家岭后,又续向袁家坪、金华寺进攻。廖开孝旅由高冠子、印盒寨出击,被阻于土地垭。孟浩然旅进占八庙山后,遭到冠子山、阴阳寨红军的英勇抗击,迄无进展。又一段文字是这样记载的:三月十九日范绍增复令全线进攻。范、廖、孟各旅同时向当面红军阵地进犯,自子至酉,-二十小时,范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伤亡,但仍无所进展。惟左翼周旅刘团抄到板庙场、红灵台(今红云台)后面,谌团亦突破白嘴子向红灵台进犯。红军旋由下老关庙(今云台)增来约三、四千人,从两翼-,激战至午,追使敌军退去,红军乘势尾追,稍后红军又主动退走。这次范军伤亡逾五百人,被红军夺去枪枝二百余支,入夜由红灵台山麓撤回原阵地。就在当晚,红军分四路向周、孟两旅正面之李家山、卧牛山、护城寨、八庙山阵地终夜袭击,数次突入,范绍增、罗君彤曾分赴前线督战,天明红军始撤回。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