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介绍
此城寨位于通江县城东永安乡的宕水北面。海拔400余米。三面临涧,背靠群山,四面陡峭,其上平衍,可容数万人。它的地理位置及战略地位,《蜀中广纪》有云:“万山中崛起岩壁,四面峭绝。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诚一夫当关之势。”这足以看出此地之险要。得汉城,又名得汉山、安辑寨,它有悠久的历史。得汉城在古代是一个军事重地。汉高祖刘邦称王汉中时,以此为据点作入蜀的粮道,楚汉之争,靠这里的粮食支持使汉王打败了西楚霸王,刘邦建立了汉朝,得了天下,故此地名得汉城。得汉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成为川东北军事重地,至今留存在石崖上的许多石刻文字记载便是铁证。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皇太子阔端出兵侵略四川,兵分三路沿沿长江全线向宋军发动进攻。宋军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在得汉城等地依山设防。当时得汉城跻身于四川抗蒙防御体系“八柱”之一。其余七柱为“云顶城(金堂)、运山城(营山)、大获城(苍溪)、白帝城(奉节)、钓鱼城(合川)、青居城(南充)、苦竹城(剑阁)”。余玠筑垒这些城寨,移成都、蓬(仪陇)、阆(阆中)、洋(陕西洋县)、夔(奉节)、合(合川)、顺庆(南充)、隆庆(剑阁)八州治其上,以对付蒙军分东西两路南侵。当时得汉城被余玠视为“柱”,充分说明其地位之重要。另一方面,《蜀中名胜记》载:得汉城石刻云,宋淳祐已酉季冬,大使宋学士亲临得汉山,视其势,而授统制张实,躬率将士,因险形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进一步证实得汉城在抗蒙战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正德年间,都尉史林俊为防鄢、蓝农民起义,在得汉城驻军达四年之久。而且把当时通江的县治也移于此。南门石壁明正德丁丑的石刻记载了这一史实:美哉得汉城头景,虽善良工描不整。登临上下转顾问,不觉悬身在天顶。往年行师名才辈,督集雄兵百万队。怒臂螳螂侦有防,□弃杖甲成投戴。天生形胜不须凿,四山环抱浑如车。到此钦慕古人风,无事金城享安乐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