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介绍
起元塔为醴陵第一高塔,雄伟挺拔,朴素典雅,矗立于城南马背岭。高18.6米,砖灰结构,0式,8面,11级。底层直径5.3米,往上逐层递减。墙厚1.26米,拱门高1.8米,宽0.9米。塔内通空,每层塔檐叠涩为菱角状上翘。清咸丰元年(1815),邑人廖洪举倡建。起元塔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1年)。该塔位于醴陵市城南西山办事处马背岭,马背岭属于玉屏山,玉屏山横亘城南,象一张屏风,渌江旧八景称为“南屏耸翠”。宋乾道年间醴陵籍贡士、朱熹的学生黎贵臣建有“昭文书院”。醴籍明朝诗人丁淑《游玉屏山》诗云:“南屏削玉当湘矗,瀑布如花洒壁斜。栈石截云遮鸟道,机声出树有人家。河横午夜潮归海,斗柄中天月散华。锄遍心田灌沧水,道人亦自有生涯。”1989年,起元塔被醴陵市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起元塔晋升湖南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起元塔为醴陵第一高塔,塔高22.14米,宽0.9米,塔内通空,每层塔檐叠涩为菱角状上翘,整座塔势显得峻拔雄伟、朴素典雅。由当时的读书人廖鸿举以在马背岭建一宏伟大塔,镇风水,肇起状元之路,保后世千年文运昌盛为由,倡议邑人集资而建。邑人纷纷捐资舍财,建成此塔,并定名为起元塔。还有一个传说,在很久前,当地人挑着米从山上路过,每次都发现箩筐里的米莫名其妙地减少,“村民们怀疑是马精作怪”。于是在山上建了这座塔,将马精镇住。该塔造型典雅,气势挺拔恢宏。虽历经160多年的风雨剥蚀,至今仍雄姿不减,在渌水河畔巍然耸立。古代匠人熟知红砂岩的特性,如质地粗糙、不够坚实,易于粗加工的特点,扬长避短,在内壁采用红砂岩大石料作砌块,外壁则采用质地密实的麻石作砌块,内外壁之间用不规则细块石和三合土填充,降低了建造成本且保证了全塔在结构上的稳定性。体现了清代晚期湖南地区石塔建造技术的较高水平。起元塔为楼阁式石塔。该塔由塔台、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平面呈八方状,内空,开窗,十一级,八方八棱,内壁用红砂岩、外壁用石英砂岩砌成,通高22.14米。起元塔的塔台是一个直径约20米的圆状土台。塔台之上是塔基。塔基高0.25米,由红砂石砌成。塔基之上为塔座,塔座为须弥座。须弥座上为十一级塔身,每级层高自下而上依次递减。最低的第一级层高为2.71米,最高的第十一级层高为1.496米。底层西北向开门。二至十一级,层与层之间交错开窗,各层均为四窗。每级塔檐叠涩,翼角呈菱角状上翘。塔刹因遭雷击而掉落,刹座有破损,残剩部分高1.03米。塔外壁用石英砂岩石包砌,内壁用红砂石包砌,内外壁之间用碎石及三合土填充。内壁各级留有洞眼,外壁东面一层、二层留有枪眼。外壁呈赭灰色,内壁呈粉红色。马背岭空旷,高塔位置突出,在上世纪60年代,塔遭雷击后塔顶损毁。起元塔的塔身分布着浅浅的弹孔,塔上麻石间还长有树木。在新中国成立后,高塔还曾用来当过碉堡,塔身上的小孔,就是那个年代打靶时留下来的。湖南古塔历有佛塔、风水塔和纪念塔之分。明清时期的风水塔盛行,各地普遍,作用一是“镇妖压邪”;二是“培植文风”——指风水观念与科举仕途思想的结合的产物。《相宅经纂》云:“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件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浏阳县志》中曾有记述:“(文笔)塔起一西域,盛于唐,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