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介绍
白石山白石山在县城东南35公里,麻垌圩西北8公里处。海拔650米,道书称“白石洞天”,在全国三十六洞天中名列第二十一。宋代开始在山上修建寺观,明代以后成为游览胜地。明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到此考察,并写了《白石山游记》。山之东为独秀峰,孤峰插天,西为莲花蕊,又称鹅头峰,奇怪险阴,是白石山的主峰,山麓有寿圣寺,炼丹灶,不远处还有飞鼠岩,都是吸引游人的奇特景观。面壁僧游人登山,将到山麓,可见悬崖峭壁之下有一石,高约2丈,状如人立,面朝石壁,头戴“僧帽”,身披“袈裟”,旧县志称之为“面壁僧”。寿圣寺在白石山麓,旧名三宝殿,又称寿圣院,谷称大寺,宋嘉祐三年(1058年)动工兴建,历10年而成。明正德年间扩建,万历年间(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重修。寺门匾额“寿圣寺”三字为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赵顼敕赐。寺前有用朱砂石雕砌的牌坊,坊高7米,宽6米,上刻“仙宫”二字和栩栩如生的八仙像,系明万历年间所建。寺的前座是三宝殿,后座高阁巍峨,左右为客厅、僧舍。寺之右侧有会真观。桂平解放后,该寺屋大半改为校舍,归白石小学使用。“白石洞天”摩崖石刻寿圣寺后面峭壁千仞,上刻“白石洞天”四字,字体甚大,每字约1平方丈,为明代末年本县举人杨大节所书。传说他为了写好这几个大字,付出了长达10年的艰辛劳动。事后,他特地写了一首《纪兴诗》:“乘兴摩崖十八年,漫将名姓立崖前,山灵自有生花笔,倩我狂书塞洞天”。佃看“白石洞天”四字运笔遒劲,确有“狂书”之味。漱玉泉寿圣寺后峭壁下有圆珠池,又称漱玉泉。这是一眼方圆约2米的山泉,传说过去每到晨昏寺僧敲响钟鼓之时,泉水便会象滚水似的涌起。清同治《浔州府志》也有这样的记载,但据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实地考察,此说纯属牵强附会。明崇祯十年(1637年)七月廿三日,徐霞客专程到白石山考察,他在游记中谈到了这件事:“峭壁下有圆珠池,水自半崖滴下者,下秋圆潭承之,无他异也。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