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导览

景区等级

5A景区
4A景区
3A景区
度假区

地区导航

按省份浏览
按城市浏览
十大景区

快速导航

返回首页
资源列表
热门推荐

岩灰洞古人类文化遗址

全省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风光 0.0 分

景区介绍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岩灰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九坝镇境内桐习公路25公里处,被称为“桐梓人”发祥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灰洞洞穴下距河面32米,向阳不燥,泥土多成粉末状,所以当地人都叫它岩灰洞。洞穴呈喇叭形,高3.0米,宽1.8米,洞道时宽时窄,“之”字形向东北延伸,进入洞口2.5米处是一宽大的厅堂。1972年,112地质队在九坝格庄坝开展地质普查时,在岩灰洞意外发现了两枚人牙化石,经专家鉴定,属20万年前左右的古人类化石。从岩灰洞出土的旧石器和烧骨的研究中,发现了古人类用火的痕迹,是迄今长江以南古人类用火最早的发现。在“桐梓人”化石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氟斑牙病例,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人类发展进化史上距今20万年前时期古人类考古的空白,学术界将其命名为“桐梓人”.岩灰洞距桐梓县城25公里,位于桐梓至赤水公路西侧一公里外的柴山岗南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科考、旅游的好去处。岩灰洞位于九坝乡柴山岗半坡,下距河面32米,向阳不燥,泥土多成粉末状,所以当地人都叫它岩灰洞。洞穴呈喇叭形,高3.0米,宽1.8米,洞道时宽时窄,“之”字形向东北延伸。进入2.5米处是一宽大的厅堂,“桐梓人”为何择此而居?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令人遐想。“桐梓人”的发现,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1971年冬,贵州省地质局112地质队在九坝乡一带进行地质普查工作。工人何仁在留守工地时,出于业余考古爱好,经常爬山钻洞,在岩灰洞发现了许多古生物化石堆积,兴奋不已,便自费向中国科学院发了500多字电报,报告这一发现。中国科学院派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张森水、吴茂林来贵州,与贵州省博物馆的曹泽田等组成野外考察小组。于1972年元旦上旬来到九坝乡,在何仁的引导下,到岩灰洞试掘。其后又经过几次系统的发掘,获得金丝猴、巨貘、中国犀、大熊猫、东方剑齿象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贵州
景区位置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
0.0 / 5
排序:
筛选:

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

景区等级

5A景区
国家最高等级景区
4A景区
国家优秀景区
3A景区
国家良好景区
度假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地区导航

贵州
查看贵州所有景区
遵义
查看遵义所有景区
遵义十大景区
查看该地区十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