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导览

景区等级

5A景区
4A景区
3A景区
度假区

地区导航

按省份浏览
按城市浏览
十大景区

快速导航

返回首页
资源列表
热门推荐

阿昌族寨

未评级 自然风光 0.0 分

景区介绍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阿昌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宗教信仰:户撤的阿昌族普遍信仰鬼灵,崇拜祖先,也有信仰小乘佛教的。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多信鬼神,每年农事都要祭“土主”3次,家家都要杀鸡,去田里洒血插毛,祈求鬼神保佑庄稼。礼仪习俗: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飞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文化:梁河水稻品种有“水稻之王”的美称。著名特产户撒草烟,远销缅甸。工匠生产的“户撒刀”品种繁多,精致美观,品质优良,行销于省内、青藏等地以及缅甸等国。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和民间艺术,有传说、故事、歌谣,雕刻、刺绣、织染、银器制作均有较高水平。服饰:阿昌男子喜穿蓝或白、黑素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女子已婚者穿裙子和窄袖对襟上衣,用蓝、黑布包头,高达一尺,喜以银饰,上衣钉四组银扣,胸腰垂多股银链,链系小银盒,盛摈榔等物,手锅、耳环均银制;未婚女子则穿长裤,以长辫盘于头顶,喜佩戴各种银饰。语言:阿昌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文,分陇川、梁河、潞西3种方言,多通汉语和傣语。婚俗:阿昌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傍晚时小伙子吹起葫芦笙,以悦耳动听的曲调,把喜爱的姑娘从家里呼唤出来,依候在火塘旁,相互对歌,倾诉衷肠,经常欢聚到深夜,乃至天明,称为“串姑娘”。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婚礼举行3天,仪式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饮食:喜食酸味食品,妇女有嚼烟、芦子的习惯,男女均有嚼槟榔的习惯,故又有“齿黑为美”的旧俗。稀豆粉汁米线是阿昌族入夏之后经常食用的小吃。酸辣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典型食品主要有凉拌芹菜糁、冷冻、酸(火+巴)菜、过手米线。歌舞:“对歌”是较为通俗的情感交流方式,人们常形容“知了三个,叫声满山洼,阿昌三个,唱得满山歌”。可分为三种:“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对唱的山歌;“相作”是夜深人静时男女青年在林间幽会时,低声对唱的情歌;“相勒摩”也是一种对唱的情歌,曲调幽雅亲切。舞蹈以象脚鼓舞和猴舞、蹬窝乐、耍白象最流行。乐器主要有竹琴、洞箫、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铓锣等。节日: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白柴”、“水节”。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云南
景区位置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
0.0 / 5
排序:
筛选:

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

景区等级

5A景区
国家最高等级景区
4A景区
国家优秀景区
3A景区
国家良好景区
度假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地区导航

云南
查看云南所有景区
昆明
查看昆明所有景区
昆明十大景区
查看该地区十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