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介绍
将军洞俗称将军庙或利济将军庙,坐落于龙尾关西北斜阳峰麓。 传说此地有洞可通漾濞,洞内藏有兵书、宝剑,洞口有老虎守护。有说洞口在李宓将军塑像下,又有说在山后或庙前大榕树下。未建庙以前,李宓将军牌位原设在下村的龙王庙内,直到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李宓族裔呈请朝廷,获准后方建“唐李公之庙”。“将军洞”座西向东,背靠苍山,俯视龙尾关,万人冢,战街(鸳浦、紫云街),千人冢,与庙宇同在一条轴线上。在庙北侧有一溶洞,清泉涌出,常年不断,灌溉着上村、下村、打渔村的千顷田地。几个村的民众受益后,呈请封李宓将军为“利济将军”,成为管水利之神,有诗作证:“灌溉良田数千顷;利济美名万古存。”将军洞庙宇的建筑形式虽经明、清、民国和现代多次修建,但整体布局未变,气势雄伟、庄重。 将军洞泉水潺潺、林荫蔽日,令人神清气爽,是绝好的游览胜地。游将军洞,要先攀登32盘陡坡石台阶,南面山峰壁上,险象横生,路旁溪水淙淙,登高望远,下关城全貌尽收眼底;庙前有高约40多米,树径4米,树龄500多年,树冠幅600多平方米的大榕树一株,枝叶茂盛,几乎覆盖了整个庙门前广场。将军庙三进院,一进为门楼,正门楣题匾“唐李将军之庙”,门墙两边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撰书“与河山同寿,为天地立心”八个草体大字。门楼上为戏台,重檐出角,雕花架斗,色彩鲜艳,并刻有剑川县人杨延福撰写的“山鬼国殇,邓子龙题诗解怨;京观庙食,阁罗凤重义存恩。”对联。二进为八字楼,有如包箱雅座,正对东面戏台,天井南北原有两株柏果树,曾有诗人写《白果行》诗立于“混混亭”旁,混混亭,又称混混楼,现已毁,是每年一度中秋赏月,祭祀李将军诞辰时,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其中还有御笔朱批石碑一块,横刻“圣旨”二字,直刻“好知道了”四个大字,岁月沧桑,亭倒碑毁;三进为大殿,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气势宏伟,高大轩敞,殿内挂有一对楹联:“忠孝难两全,惟将军一堂继美;峰烟虽万里,在斜阳百世流芳”。中央塑李宓将军神像,两侧塑有伽兰神及他的儿子和部将。 唐李宓将军何以死在西洱河上?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阁罗凤为南诏王并袭云南王,按南诏礼节,携妻妾拜会云南太守张虔陀,岂料张虔陀贪淫无礼,侮辱阁罗凤之妻,还加倍征收南诏赋税,阁罗凤怒不可遏,发兵攻打张虔陀,张兵败自杀身亡。唐天宝十年(751年)朝廷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攻打南诏,阁罗凤一再申明自己冤屈,但横行霸道、偏激寡闻的鲜于仲通,置之不理,南诏将士不得已在龙尾关前的西洱河上与唐军决战,唐军战败,鲜于仲通只身逃回京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蛮子朝歌》中写道:“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殁。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骨枯”讲的就是这件事。到天宝十三年(754年),朝廷再次派剑南节度使留后李宓,率兵十万攻打南诏。又被阁罗凤联合吐蕃夹击唐军于西洱河上。唐军千里奔袭,给养不足,饥饿疲劳,又染疾患,缺乏水战经验,结果大败。主帅李宓受伤沉河而亡,唐军尸横片野,血染西洱河,十分悲惨。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诗曰:“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