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介绍
青浦城隍庙,坐落在上海市西郊、江南水乡古城镇——青浦。据《青浦县志》记载:“县城于公元1573年由古青龙镇迁于今址,挖河筑城,是年建庙。”通常城隍庙在古代县城的建设中都颇为重要,其地位仅次于衙署和文庙。明崇祯年间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六年(公元1673年)、十七年(公元1674年)对城隍庙先后加以整修和增建。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知县乔式祖于庙东倡建灵园,嘉庆年间灵园更名为“曲水园”,为城隍庙的附属花园。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兵上海,清兵和美国雇佣军华尔洋枪队在青浦抵抗,城隍庙建筑大部毁于战火。光绪十年,庙与曲水园先后修复。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初四(1848年3月8日)青浦城隍庙庙前广场上曾发生英国传教士与中国民众的冲突,史称“青浦教案”。1979年5月4日,庙前教案发生地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纪念地点,城隍庙亦成为县革命博物馆所在地。历史上,青浦城隍庙内祥烟缭绕,烛火辉煌。进香的信众接踵摩肩,络绎不绝。每年膜拜城隍神,祈求一岁之平安,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城隍的信仰在青浦百姓心中已根深蒂固。每年的城隍出巡显得异常隆重,沿途商贾置香案与店铺,百姓拈香于门庭。旌幡飘扬、鼓乐齐鸣,出巡队伍长约数里,浩浩荡荡、甚是壮观。时和世泰,政通人和,为了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青浦城隍庙被归还道教,重新开放。2005年12月28日,举行了青浦城隍庙修复竣工暨城隍神像开光典礼,青浦城隍庙正式对外开放。全部修复后的城隍庙有一条小河环绕,过得石桥,穿越牌楼,可至山门。正门前有石狮对望,雄捧绣球,雌抱幼狮,线条柔和。进得三间仪门,长人、高昌、新江、财帛四司分立两边,高大威猛,镇守门庭。过得山门,便见石柱上一副对联:“进来摸摸心头急宜改过迁善,出去行行好事胜如点烛烧香。”背后又是一联:“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原来是一座古戏台,基以石鉴,砌以磨细方砖,上有化妆室,台檐正面由名工雕刻之文武戏剧,百鸟花卉、人物兵器均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戏台下有石碑两块,一记县史,一记庙史,皆为文物。台前横梁上刻有“观古鉴今”四字,两旁石柱刻有一副对联:“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古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据城隍庙的规制,戏台原是娱神之用。但娱神亦娱人,所谓“文以载道,乐以教化”,无论是对联的意境还是戏曲的内容,重点均在淳淳善诱以警化生民,让人们在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得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定有后来福报”的信条。戏台两侧为厢房,供奉吕洞宾、文武财神、三星、文昌、月老、土地、刘猛将诸神,钟鼓楼左右对称,楼上设有思亲堂,善信可将过往列代宗亲牌位设于堂内,依时祭祀,寄托哀思,庙内道众定期为之诵经,超荐亡爽。戏台前为条石铺成的广场,拾级而上为正殿,将原有的两层建筑打穿,形成一座整体建筑,显得特别巍峨壮观。楼上高悬一副大算盘,相较两边所挂匾额,颇为独特。上拨吉祥数字:六六顺、八方平安、九九归一。每个人一生都要过很多关口,逢3、6、9岁为一关,一个甲子有六十年,如果人活到六十岁,就要过三六十八个关口。算盘上的三个六,意思是希望人人都能顺利过关。后面的三个“8”,意思是每年有三八二十四个节气,希望每年都风调雨顺,平安度过二十四个节气。从一到九的数字,道教说每个人一生都有一本“功过簿”,人在世间做的善事、错事或坏事,城隍老爷的文武判官都会为每个人记在“功过簿”上,人在去世后,民间认为主宰神会根据“功过簿”上的记录决定他下一世的命运。所以整个算盘面,就是城隍老爷劝人为善,奉劝人在世上,不要斤斤计效、算计别人,所谓“人有千算,不如老天一算。”须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你心中那个小算盘岂可与天之算盘同日而语?算来算去,终将算了自己。配合殿后两侧十殿阎王图,无不令恶者心惊,善者扬眉。进入正殿,城隍大神居中端坐,文武判官、日夜游神、皂袍力士分班就位,不怒而威。抬眼望去,金鹤翩翩,彩云蔼蔼,贴金绘彩的吊顶与壁画组成了巨大的千鹤朝圣的盛景,气势恢弘,让人心中敬意油然而生。城隍信仰于周朝时便有了雏形,“城”,即城墙;“隍”,意为干壕沟;二字合用,引申为城市守护之神。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按京都、州、府、县不同的等级,敕封各级城隍,各有品秩,所以各地都有城隍庙,而供奉的城隍不同。能成为城隍的大多为有功之臣,历史上确有其人。崇祯年间,崇祯帝下旨封已故四川布政使沈恩为青浦县城隍,“以昭示报功之典”,爵号“显灵伯”,“伯”,伯爵也。县志记载“青浦县城隍沈公讳恩,系上海籍
地理位置
暂无地图信息
游客点评
(共 0 条评论)景区导航
快速浏览相关景区信息